火狐新闻 huohudianjing 分类>>
火狐电竞app首页骑行之内 城市皆可触达
从“最后一公里”到“周边五公里”,再到可无限延伸的生活休闲圈,越来越多年轻人不再满足于骑车往返于居所与地铁站之间,骑行成了他们与城市的新“接口”,在转换出行方式的同时,似乎也改变了与城市相处的方式。
那么,在骑行热潮之下,城市中的哪些旧空间被激活?哪些新业态被植入?在旧空间与新业态之间,还需要怎样的桥梁?
这条黄浦江东岸的骑行道全长约22公里,杨浦大桥下方是绿道起点,被称为“北墙”,徐浦大桥下则是终点“南墙”(现已外移2公里)。
一开始,这里只有两面普通的白墙,在艺术家进行涂鸦创作之后,墙面不仅色彩缤纷,还刷有“南墙”“北墙”等字眼,而这两面墙也因此被赋予“仪式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骑行者拍照留念。
沿苏州河骑行至武宁路桥下,她可在“桥下咖啡”略作休息后继续往北翟路高架方向骑行,沿途路过华东政法大学的开放路段,最后到达北翟路高架桥下的洛克公园北新泾站,继续完成跳绳或慢跑等其他活动。
其中,武宁路桥的桥下驿站现已被改造成了一个开放式的“城市看台”,看台均由木板铺设,两端预留有休息室。看台一侧设有咖啡馆、自动贩售机、储物柜、公共卫生间。另一侧还留有一个“迷你展厅”,能灵活变动,可形成展览空间或舞台。
洛克公园位于三座高架桥下,分别设有火烈鸟、斑马和金钱豹三个主题,不同的主题区域内分设有健身步道、篮球场、足球场等多种运动场景。无论是后续进行其他运动还是停留休息,都十分合适。
艾略特(化名)的家离洛克公园约5公里,即便乘坐公共交通,仍有约1公里的路程要走。今年加入骑行行列之后,他开始沿苏州河骑行通勤,下班后到洛克公园打球,运动频次大大提升。
距离市区较远的骑行路线——位于虹桥枢纽附近的申兰路,也包含大量的“消极”空间。
骑友告诉记者,在申兰路与申贵路交叉口,有一段地下人行通道,通道顶部通过横梁间隔,镂空的部分每当天气晴朗都会洒下阳光,构成极佳的取景框,形成时空无限延伸的观感。在骑行线路进入申兰路后,立交桥下的路段增多,而高耸的立柱和沿线丰富的绿化能被塑造成“出片”神器。
在骑行中骑行,很多曾视而不见的城市管理细节会变得清晰。罗拉说:“地下通道是明亮干净的,立交桥下是植被茂盛的……这些城市公共服务构成了我们骑行中的景观。”
对此,骑友阿飞也有相同的感觉。阿飞是一名金融从业者,在陆家嘴附近工作,他告诉记者,最初骑行南北墙路线的时候,他基本会在每一个望江驿停留。“我第一次发现望江驿的设施特别齐全,不仅可以坐下来休息、和朋友聊天,还有自动贩售机提供水和饮料,白天甚至能看书、喝热水。”
在他看来,南北墙骑行路线之所以被认为是“初学者之光”,望江驿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他还发现,自从骑车之后,自己对城市公共设施和公共空间的关注度都变高了。“骑行的社交属性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高,我们更多是在和这座城市以及背后的管理者打交道。”他说。
除了桥下空间,上海的不少口袋公园也成为许多骑行者在规划路线时会考虑的“落脚处”,例如:南昌路上的泰戈尔雕像、新华路路口的“新·境”、一大会址·新天地地铁站6号口、永嘉路上的嘉澜亭等。
以嘉澜亭为例,这里是一个方形的立体开放空间,地面铺设着红色透水砖,整体风格与街区协调。公园旁开设了一家口袋咖啡店,方便补给停留。由于嘉澜亭空间宽敞,灵活度高,常常会有创意市集在这里举办,不少骑友也会把它作为提升骑行乐趣的选择。
加入骑行后,阿飞在网络平台上发布了不少骑行路线。他说,上海有很多的边角料空间实际上成为骑行者的“驿站”,大家都很乐意在此停留、休息、消费、拍照,并传播这些乐趣。
泰雅(化名)告诉记者,城市骑行最大的乐趣在于发现“新邻居”。生活半径扩大之后,一些新的风景就会顺势闯入。
例如闵浦大桥下面就有一家咖啡小店,虽然位置比较偏,但视野极好,不仅有江风吹拂,还能在树影间看到绝美的浦江落日。
这家名为“野咖啡”的门店坐落于浦江郊野公园东南侧,茂盛的植被掩映着纯白的集装箱,木板铺陈的小径从树林延伸至江边,小径连接着几处错落有致的木台,平台上摆放着竹质的桌椅,在这休息的人们可隐约看见江面的天空和闵浦大桥高耸的桥索。
“如果没有自行车,我们可能会囿于家门口或者工作地点附近的咖啡馆,而有了自行车之后,江边的、湖边的、村里的、厂里的,各种类型的咖啡馆和风景都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泰雅是骑行社团Cozyride的主理人火狐电竞app首页,她告诉记者,在骑行的过程中,能发现很多这样令人印象深刻的小门店、小景观、小业态。而这些“小惊喜”也自然而然地成了骑行队伍的落脚点和休息站。
与此同时,“野咖啡”的主理人小墨观察到,从去年开始,与骑行、露营相关的户外型消费者变得越来越多。“比起开车过来的消费者,骑行者们通常人数较多,会在天气好的时候聚集,并进行简餐、甜点等食物的能量补给。”
而“野咖啡”也开始对休息停留区域做出一些改良,让骑行者的消费体验变得更好。
小墨把这种自然而然的变化看作是一种“双向奔赴”,在他看来,城市小商业更应该积极适应和融入新的生活方式潮流。
8月13日,Cozyride的十几名成员来到蟠龙天地参加与“跳岛outdoor”合作的户外活动,他们先在“键盘咖啡”集合,在附近骑行约10公里后再回到商业区,继续进行皮划艇等其他户外活动。
其中,水上球赛和夜间皮划艇等项目给骑友Polaris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没想到周末在上海就能划船,而且晚上的水道中星星点点,非常漂亮。骑行给我带来很多新的尝试,帮我打开了更丰富的生活运动场景”。
当成员们沉浸式感受自然之美,并带着运动后的愉悦回到“补给点”时,不论是运动本身的消耗,还是与当地商业活动的串联,都很容易让消费者在社区商业空间产生类似景区的“二次消费”。
不出意外,王小皮(化名)告诉记者:“我们晚饭在蟠龙天地吃的,我还买了一顶帽子。”
因为骑行,王小皮和小伙伴对蟠龙天地的业态布局、商业品牌、游玩氛围等十分熟悉。不知不觉间,一个距离相对遥远的商业空间似乎就这样走进了年轻人的内心。
去年,Cozyride组织了几次城市郊区的骑行活动,打卡了一尺花园陶家宅店和九棵树店。骑友们在社交媒体上的分享吸引了更多消费者对这些风景好却距离较远的“落脚点”的关注。
“今年,越来越多的商业空间开始关注到我们,希望能在品牌和运营的层面与骑行活动进行合作。”泰雅明显感觉到,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骑行背后的价值。在她看来,这或许不仅关乎一时的“流量”,更关乎商业背后青年人群的流动与消费习惯的变化。
今年3月,在寸土寸金的张园,一家名为“RE而意”的自行车集合店铺开业了。走进“RE而意”,自行车的含量却没有想象中高,很大一部分空间被交给了服装配饰和咖啡餐饮。
入口处,店长Kiki随手拿起一件米色拼接衬衫,尽管看起来和普通衬衫别无二致,但它的面料更加透气且富有弹性,拼接处选用网孔更大的面料帮助皮肤呼吸,衬衫的包边运用了特殊材质,在阳光和灯光下能反光,最大程度上保护骑行者的安全。
裤子后侧的口袋上移;口袋更深、剪裁更立体;较宽的裤腿处设计绑腿、设计方便悬挂的布扣……这里的服装和配件,既能满足通勤休闲,又能符合商务办公的双重日常需求。而对资深骑友来说,骑行周边消费的动力就藏在这些融入日常的细节之中。
再往里走,是自行车维修保养站和自行车主题餐吧。维修保养站中有专业工程师提供自行车改装和维修、保养方案。另一侧的吧台上则坐着前来消费的骑行爱好者,Kiki说这里的菜单设计参考了专业骑手的用餐标准和喜好。最后来到的专业骑行空间,大概只占整个店门的1/3。
“RE而意”的商务部总监刘志飞表示,咖啡和服装是吸引顾客的关键,通过多元的产品供给满足了用户购车以外的需求。“零售将越来越走向场景化,只有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才能在消费者的心中留下一席之地。”
与张园的门店不同,五原路的“Re Station”是另一种“轻量级”驿站模式,以为骑行过程提供服务为主,有更为便捷快速的租车、维修、淋浴和补给服务。
五原路店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当休息、换装、基础维修等服务的驿站足够丰富,人们将骑行与日常生活的结合就会越紧密。“我们需要服务那些正在骑行和对骑行真正好奇的人,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另外,这家门店内有多种不同型号的自行车可供租赁,一天的租金在130元—400元不等,自行车头盔一天的租金则为30元。门店中还放着他们自制的骑行地图,部分租车人群会根据这张地图进行城市游览。
从目前来看,这种Base+Station(基地+站点)的策略是有效的。“RE而意”的用户黏性很高,女性群体超过半数,整体复购率超过60%,会员平均年消费可达5万元。其中,站点虽然体量小,但转化率很高。
“尽管自行车的消费是一次性的,但与之相适应的补给服务和零售服务却是无数次的。”刘志飞说,出行方式的改变必将带来一系列消费场景的“适配度”的调整,而这些变化则能成为新的增长空间。
随着骑行与生活场景的进一步匹配,宠物自行车、货运自行车(Cargo bike)等独特的自行车品类也开始走入了大众的视野。
在泛泰大厦创意园区深处,开设着一家独立自行车品牌Brook&Breeze,一辆Cargo自行车正停在店面门口。
在门店内的墙上,挂着许多骑友们带着宠物骑行的合影,而这款宠物自行车正是近期的“爆款”。
“这辆自行车的前轮略小,车头的车框容量增大,位置下移,能确保在放宠物时车头稳定。另外,刹车部分也进行了改装,通过双侧支撑的方式增强停车时的稳定性。”品牌成员们发现,携宠出行是都市年轻人的一大痛点,于是研发出了能装得下“毛孩子”的自行车。
Brook&Breeze创始人David是一位美国人,他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后在中国长期从事出行方案研究,对城市出行的深度关注让他选择投身自行车事业。
“自行车提供了与城市交互的另一种尺度,人们的目的地不再只有大型商场或知名景点,那些富有创意和活力的街区需要被更多地看见。”David说。
事实上,骑车曾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日常,上下班、买菜接孩子、约会休闲,几乎无所不在。而这一遗产延续至今,中国的城市道路系统有着相对完善的非机动车道,中国人几乎都有骑车的技能……在David看来,一旦自行车再次与亲子、出行、宠物等日常结合,这些积淀都将转化为产业前进的势能。
如果说,开设“驿站”和拓宽生活使用场景能让自行车消费更上一层楼。那么,Park Cycling自行车小镇则提示我们骑行空间或许还需要注重场景的包容度和灵活性。
自行车小镇位于上海嘉北郊野公园内,从公园正门进入后向右转弯,就能看到一片大草坪和一排白色双层小楼。目前,这里已经配备了相对完整的商业业态和户外产业链。
入口处的大草坪一般作为骑行活动的出发地,会在特定的日期举办户外市集,邀请相关品牌加入,让聚集在此的骑行人及其他伙伴找到更多乐趣。
常驻商户看中了骑行的持续吸引力和骑行人群的购买力。“在这里,白天可以喝咖啡,晚上还有精酿啤酒。”负责自行车小镇的市场运营的刘辉告诉记者,目前这些商户的租金并不低,但仍有许多品牌和商户正在商讨入驻。
继续朝里走,是Park Cycling的租车服务点和露营营地,如果想要骑行,山地车和头盔均可以在这里租到,如果想要休闲则可以在露营营地喝上一杯。在租车点旁边,是禧玛诺的维修小店,可以提供相关养护服务。
右侧还有一条林荫道,通往迪卡侬的山地车展示和研发中心。刘辉说,迪卡侬的研发人员每周都会到这里进行办公,利用专业的山地车道对自行车相关产品的性能进行测试。
再往里就是山地自行车赛道的场地,Park Cycling基于生态树林的原有环境,设置高中低三档难度,适合成人、青少年、儿童等不同类型骑行爱好者。
除了常规骑行,每周三晚的免费夜骑活动也广受欢迎,骑行空间的利用率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依托丰富的天然树林、河域水道和生态田园资源,自行车小镇还全面建设了其他配套服务,露营、射箭、桨板等运动能一次性体验,甚至还单独开辟了宠物友好空间。
“除了骑车的人,我们也要照顾好不骑车的人。”刘辉说,骑行并不是一件非此即彼的事情,它有太多的组合搭配。“我们会定期组织露营节、音乐节等活动,正是这样的灵活尺度给了骑行巨大的生长空间。”
目前,小镇的三期正在筹备之中。未来,自行车小镇中的商业业态将更加丰富,加入自行车配件、配饰、相关周边等。另外,与自行车相关的游乐设施也会增加,包括自行车跷跷板、绕8字、跳板等。
说到底,骑行既是一种出行方式,也是一种休闲方式,它需要搭建更多元的消费场景,才能进一步提升其产业价值,延长其上下游供应链和配套周边。
业内人士认为,只有当产业消费进一步提升,相关的配套与建设更快跟上之后,骑行对城市空间的激活,对城市文化与价值的传播骑行,对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的影响才能被持续唤醒。
当城市变得越来越大,被立交桥与地铁线分割的地块与高楼会稍显疏离与冷漠,那么,骑行或许是对抗城市的“碎片化”的方法之一。
在David看来,自行车对城市的影响从未消失,不同城市空间与不同交通工具的组合,还可以产生更多的可能。
他说:“当地铁和公路连接着居民区与大型商业体,自行车是否能做到顺畅地连接中小尺度的城市空间,让那些面临较大生存压力的街边小店迎来新的生机,或许是城市规划者和自行车行业从业者可以进一步思考的。”